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何震)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在日常生活中,骨质疏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骼疾病,困扰着许多人。一旦确诊骨质疏松,是否一定要吃药?市面上有多种药物,普通人该如何选择?会不会有副作用?这些都是患者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邢文钊在做客《燕赵健康大讲堂—医说慢病·健康同行》栏目时提到,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其实是分层进行的。
邢文钊指出,最基础的措施是合理饮食、适当户外锻炼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通过饮食补充钙和维生素 D 贯穿整个骨质疏松治疗过程,适合所有人群。若单纯通过这些方式能取得良好效果,就无需用药。
如果补充不足,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钙剂和维生素 D 补充剂。而对于骨质疏松严重,甚至已出现脆性骨折的患者,除对症治疗外,还需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除去钙剂和维生素 D 补充剂,还有抑制骨吸收的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雌激素、降钙素、地舒单抗等;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特立帕肽;还有兼具两种功效的药物和传统中药制剂。
药物用法上,首选口服,口服困难的患者可静脉给药。但需要注意的是,每种药物都有副作用,比如过度补钙可能造成高钙血症,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无论是简单的钙剂、维生素 D 补充剂,还是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均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