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何震)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主题为“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19.2%,其中超过七成患者未被诊断和治疗,直到发生髋部或脊柱骨折才追悔莫及。由河北省卫生健康委主办,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河北指导中心和长城新媒体集团共同承办的《燕赵健康大讲堂——医说慢病·健康同行》栏目特别邀请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邢文钊,通过科普访谈的形式,为公众带来关于骨质疏松的防治知识。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邢文钊进行健康科普。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何震 摄
邢文钊介绍,健康的骨骼内部结构如同坚实的海绵,充满骨小梁,坚固又有韧性。而骨质疏松是指骨骼变得疏松,就像房屋中的钢筋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变细、脆弱,如同锈蚀一般,导致整体结构强度大幅下降,使骨头在轻微外力甚至自身重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学术上以骨密度值低于-2.5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引发骨质疏松的原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遗传等。可控因素主要包括疾病、药物和生活习惯。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患有糖尿病等疾病,以及营养摄入不足、过度减肥、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病”,年轻人无需关心,这其实是个误区。骨量丢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骨密度峰值平均出现在30岁左右,之后骨量逐渐丢失。因此,年轻人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早出现骨质疏松。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邢文钊。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何震 摄
对于预防骨质疏松,补钙是常见的做法,但很多人存在误区。邢文钊指出,补钙不仅要保证量足够,还需关注钙的吸收和沉积。维生素 D 在钙吸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获取维生素 D 可通过晒太阳、饮食补充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充剂。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天20分钟左右裸露四肢皮肤接受光照即可,不能隔着玻璃,也不要涂防晒霜,根据环境和个人情况适当调整时间,避免暴晒导致皮肤晒伤。
运动对骨骼健康也非常重要。中老年人担心运动伤关节或怕摔倒不敢动,但实际上,适当运动可以改善骨密度,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指南推荐以抗阻力训练为主的多元化运动方案,如高抬腿、深蹲、拉弹力带等,可增强肌肉、保护关节并促进骨骼代谢;跳绳、负重跳跃等冲击性训练也有助于骨形成。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锻炼同样有循证依据。建议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周至少2–3次。运动时应选择安全环境,避免湿滑地面,根据自身健康状况控制强度,循序渐进,做好热身,并避免猛扭、弯腰提重物或剧烈跳跃等危险动作,以防骨折。坚持适度、持续的锻炼,才能实现骨骼的长期健康。
骨密度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高风险人群应主动进行检查。一旦确诊骨质疏松,治疗需分层进行,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虽低于女性,但也不容小觑,遗传、睾酮水平下降以及吸烟、饮酒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男性患上骨质疏松。
邢文钊强调,骨质疏松是一种可防、可筛、可治的慢性疾病,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我们就应注重提升“峰值骨量”,年长后减缓骨量流失,综合管理生活方式,科学监测,规范治疗,守护好我们的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