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健康大讲堂——医说慢病·健康同行 | 走出误区 科学控压
来源: 长城网  何震
2025-10-08 08:48:00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何震)10月8日是第28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体重 理想血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高血压仍存在诸多误解,这些误解可能正在悄悄损害患者的健康。由河北省卫生健康委主办,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河北指导中心和长城新媒体集团共同承办的《燕赵健康大讲堂——医说慢病·健康同行》栏目特别邀请了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刘惠良,通过科普访谈的形式,为公众带来关于高血压的防治知识。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刘惠良进行健康科普。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何震 摄

  刘惠良介绍,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水平的状态。诊断高血压通常需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的成因复杂,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占比超90%,与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尤其“吃得太咸”是我国人群患高血压的突出原因;继发性高血压则由其他疾病引发,如肾动脉狭窄、睡眠呼吸暂停等,治疗原发病后血压可能恢复正常。

  “高血压是沉默的杀手”,刘惠良强调,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持续升高的血压会对动脉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因此,治疗高血压的根本目标是逆转或延缓靶器官损害,预防灾难性终点事件。

  针对“降压药上瘾”“伤肝伤肾”等常见误区,刘惠良解释,降压药不存在成瘾性,高血压患者需长期服药是因疾病本身无法根治。现代降压药以“靶器官保护”为理念,能减轻血管和靶器官负担,虽有小概率副作用,但医生会遵循个体化原则选药并定期监测。

  自行买药或听他人推荐用药风险极大,不仅可能“药不对因”“药不对人”“药不对症”,还会缺失安全监测。高血压治疗需“个体化”,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多方面情况开药。

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刘惠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何震 摄

  延误治疗或错误控压会导致心血管事件、器官损伤等严重后果。除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也至关重要。成人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可通过使用替代品、选择低盐食品、减少加工食品摄入等方式实现低盐饮食。

  运动有助于降压,高血压患者可选择散步、游泳、骑行、太极等温和运动,运动强度可通过“谈话法”或目标心率范围评估,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家庭自测血压要注意正确姿势,保持坐姿,测量前静坐5-10分钟,手臂与心脏平行,选择合适袖带,避免在特殊时段测量,测量时取2-3次平均值,并做好记录。

  “高压”“低压”持续异常都需干预,不同年龄群体关注重点有别。年轻人舒张压升高提示外周小动脉阻力增加,老年人单纯收缩压升高也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年轻人突发高血压、血压难控、伴随可疑症状及孕期女性等人群,需警惕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管理、长期坚持。让我们走出误区,科学控压,守护健康。

关键词
燕赵健康大讲堂,医说慢病,健康同行,高血压,误区
责任编辑:刘昆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