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肠道健康 专家谈结直肠癌防治
来源: 新华网  
2025-07-22 17:00:27
分享:

  为了提升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与重视,普及科学的防治知识,特邀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赵赟博做客新华网特别访谈。在访谈中,赵赟博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剖析了结直肠癌的发病趋势、治疗新进展等内容,旨在为广大网友提供权威、专业的医学指导,助力大众树立正确的防癌抗癌意识,守护自身及家人的健康。

  结直肠到底长在哪?

  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就像是一条“食品加工流水线”。食物经口进入,途经食道、胃、小肠消化后,剩下的残渣进入大肠——也就是结肠和直肠。结肠相当于流水线的后半段,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大便。直肠负责储存粪便,最后排出体外。

  不过,在消化末端工作的结肠和直肠,却可能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习惯长期影响,埋下健康隐患。结直肠癌的出现并非突然,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小习惯引发大麻烦”的过程。

  “小习惯”如何引发“大麻烦”?

  赵赟博表示,便血是直肠癌的标志之一,但很多人会将其与痔疮混淆。“结直肠癌导致的便血,通常是由于肿瘤表面较为脆弱,大便在通过肿瘤时与其摩擦引发出血,这种血往往与粪便混合在一起。而痔疮便血多是由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通常为鲜红色血液,可能在便后呈现滴答状滴落。”赵赟博补充道,“如果近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比如以往大便成形且规律,现在却变为三五天甚至一周才排便一次,或排便次数明显增多,一天超过4次,这都是排便习惯的改变。其次,排便形状也可能发生变化,正常的大便形状通常类似香蕉,但如果发现大便变细,甚至在低位直肠病变时,大便形状可能会变得薄而宽,类似面片状,这也属于排便性状的异常改变。”

  那么,到底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症状出现的?

  据赵赟博介绍,目前来看,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遗传因素这三个方面。

  内在因素主要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例如,现代饮食习惯逐渐“西方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而膳食纤维的摄入相对不足,这种不均衡的饮食结构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过度饮酒等,也会对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超重或肥胖人群患结直肠癌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而规律的体育锻炼不足也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缓,进而增加患病风险。

  外在因素则主要与生活环境和工作节奏有关。在城市地区,人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和较大的工作压力,而这种长期的紧张状态可能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从而影响肠道健康。例如,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方便,经常选择点外卖,这种饮食习惯不仅缺乏营养均衡,还可能增加肠道疾病的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目前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会显著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因基因缺失导致细胞内的DNA修复机制出现障碍,进而引发肿瘤的早期发生。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通常在肠道内长有大量息肉,这些息肉癌变的概率较高,因此这类患者需要特别重视早期筛查和干预。

  科学方法精准“排雷”,守护肠道健康

  赵赟博介绍,目前结直肠癌的诊断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大便潜血检测和粪便DNA检测。这两项检测都属于无创检查,操作简单方便。大便潜血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大便中是否含有肉眼不可见的血液来初步判断肠道是否存在病变。而粪便DNA检测则更为精细,能够检测出粪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的DNA特征,从而发现潜在的结直肠癌风险。

  二是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像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当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结直肠癌的存在,但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检测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还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三是肠镜检查。这是目前诊断结直肠癌最为直观和准确的方法。通过肠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情况,发现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并且可以在肠镜下取样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不过,很多人对肠镜检查存在恐惧心理,担心疼痛和隐私问题。但其实现在有无痛肠镜技术,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会在麻醉状态下进入睡眠,不会感到疼痛和不适,检查完后很快就能够苏醒。

  得了肠癌怎么办?

  “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赵赟博表示,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手术更加精细化和微创化。比如机器人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出血少、保肛几率高的优势,尤其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能够更好地保留肛门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除了手术,新辅助治疗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于一些低位直肠癌患者,通过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使肿瘤明显缩小甚至消失(即达到临床完全缓解)。这样,部分原本需要切除肛门的患者,就有机会实现保肛,这对于患者术后的身心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一个热点。以PD-1/PD-L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结直肠癌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于MSI-H(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患者,能够显著提高生存率,为这部分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带来了新的希望。

  此外,针对一些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也在不断涌现。例如,针对K-RAS G12C突变的药物索托拉西布等,针对Braf V600E突变的康奈非尼等靶向药物为这部分人群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并且有望进入一线治疗。

  哪些人容易被“盯上”?

  据赵赟博介绍,有家族遗传史者,患有肠道疾病者,中老年群体,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及肥胖者易被癌症盯上。在男性中,结直肠癌发病位列第二,死亡排在第四位;在女性中,发病排在第四位,而死亡却位居第二位。从城乡差异来看,城市的发病率相对更高,但死亡率较低;而农村地区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死亡率也显著升高。这可能与农村基层诊疗能力不足有关。整体而言,我国结直肠癌呈现出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以及筛查不足的特点。”

  “在群体和性别差异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更高,像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病率已接近欧美国家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居民更愿意接受筛查。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筛查比例低、经济压力大等因素,许多患者不愿进行肠镜检查。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农村地区结直肠癌和胃癌的筛查工作,并给予一定补贴,以提高早期发现率,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防治知识 发病因素 诊断手段 治疗进展
责任编辑:何震
TOP